閑暇之余,最近又看了一遍《雍正王朝》,其中有一段引發(fā)起新的思考。雍正微服南下,在一處寺院更衣后要去大店禮佛,侍從不讓,并說雍正即是當今在世佛。雍正講了這么個小故事:有個人潛心拜佛,天天在南海的普陀寺燒香祈禱,渴望能夠見上觀音菩薩一面,一天觀音終于顯身了,那個人高興的不得了,磕了無數(shù)個頭,忽然,他發(fā)起一個奇怪的念頭,他問觀音菩薩:“菩薩,你也拜佛嗎?”菩薩答道:“當然拜啊!”那個人又問:“你拜的是哪尊佛啊?”觀音答道: “觀音菩薩!”那個人就糊涂了:“你自己不就是觀音菩薩嗎?”觀音笑著答道:“求人不如求己啊!”一個人跪在佛前,他拜的不是那尊泥胎,拜的都是他自己,是他自己心中的那尊佛,因此釋迦摩尼在菩提樹下參悟正果之后,說的第一句話就是:“一切眾生,皆具如來智慧德相,只因妄想執(zhí)著,不能證得,就是這個道理。”
作為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,加之政治面貌原因,之前一直都對燒香拜佛的事情有點反感,認為其是封建迷信。因此,每到有寺廟佛塔的景點,看到善男信女虔誠膜拜,我都很難以理解。作為一名看客,我也只是觀景散心而已。
隨著知識和閱歷的不斷累積,對求神拜佛的現(xiàn)象也有了新的認知:其實拜佛是一種期望,并非一定信世間有佛,而是拜心中有佛;拜的是心中的一種愿望,是一種精神上的寄托與希望。回想起這些年身邊種種因求神拜佛而美夢成真的實例,尤以去西北第一佛山靈山凈慧寺虔誠參拜而有所得的案例來說,泥胎菩薩永遠在那里,好的結(jié)果是心態(tài)和行為雙重作用的結(jié)果。
閑暇之余,選一處名山古剎,給疲憊心靈一次深呼吸,放下煩瑣的糾纏,在遠離喧鬧都市的靜謐之地給心靈以休憩,讓自己重拾自信、堅定目標,更好的投入全新的工作和生活亦不失為一種生活方式。
總經(jīng)辦 楊小康